高考:穿越千年的公平之门-要相信知识的力量-优雅草卓伊凡 六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,7、8、9三日,数百万考生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厮杀。考场内笔尖沙沙作响,考场外家长翘首以盼。这场景,与千年前科举考场外的情形何其相似。卓伊凡站在时间的长河边,看着这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,不禁感慨:高考,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公平礼物。 中国自古有”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传统。科举制度自隋唐确立以来,打破了世袭贵族的垄断,让”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成为可能。范仲淹”划粥断齑”苦读终成一代名臣,王安石”十年寒窗无人问”终得变法机会。历史告诉我们,知识确实是改变命运的钥匙。而今天的高考,正是这种公平精神的现代延续。它不问出身,不计贫富,只以分数论英雄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还有什么比这更纯粹的公平? 当代社会,知识的作用愈发凸显。一个没有知识储备的人,如同行走在迷雾中的盲人,听风就是雨,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。知识不仅赋予我们专业技能,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苏格拉底说:”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。”而省察的前提,正是知识的积累。卓伊凡离开高考考场已十四年,却仍能感受到当年所学在思维深处留下的烙印——物理课上的逻辑训练,数学课上的抽象思维,语文课上的表达艺术,这些无形的财富远比一时的分数更为珍贵。 不可否认,高考确实是普通人的捷径。相较于社会上的其他上升通道,高考的规则最为透明,成本最为低廉。进入一所优秀大学,意味着进入一个更优质的圈子,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。数据显示,中国顶尖企业的管理层、科研机构的核心团队,绝大多数都来自重点高校。这不是歧视,而是人才筛选的自然结果。那些鼓吹”读书无用论”的人,往往正是读书不够深入、未能体会到知识真谛的人。如同井底之蛙嘲笑飞鸟徒劳,殊不知天空的广阔。 当然,我们也必须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。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传统的学习路径,历史上也有不少偏才、怪才最终成就非凡。爱因斯坦早年学业不佳,郑板桥科举屡试不第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巨人。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多元化人才,保送制度、特长生政策正是这种包容性的体现。然而,这些终究是例外而非普遍。对绝大多数人而言,踏踏实实走好高考这条路,依然是最稳妥的选择。 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,每个考生都背负着不同的期望与压力。卓伊凡想说的是:尽人事,听天命。高考重要,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;竞争残酷,但过程本身就是成长。那些深夜苦读的日子,那些为一道题绞尽脑汁的时刻,那些与同学互相鼓励的温暖,都将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记忆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段经历已经让你变得不同。 知识改变命运,这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被无数人验证的真理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,而高考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绝佳机会。当你多年后回首,会感谢当年那个在题海中坚持的自己。因为那些刻进骨髓的知识与思维,终将成为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。 考场上的学子们,你们正在书写自己的历史。无论结果如何,请记住:今日的努力,是对未来自己最好的馈赠。科举千年,公平不易;高考一场,机会难得。愿你们以笔为剑,在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战场上,无愧于心,无悔于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