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训班大量输出码农,是泡沫还是活水?2025年的再审视优雅草卓伊凡 在2025年的今天,回望过去几年关于“培训班码农冲击IT行业”的激烈讨论,开发者卓伊凡提出了一个看似反直觉,却直指核心的观点:培训班的大量输出,实质上并未对IT行业造成结构性影响。 这并非否认培训班的存在,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、更动态的行业图景中去观察。当我们拨开人声鼎沸的表象,会发现IT行业的底层逻辑,如同一场永恒的“淘金热”与“物种进化”,自有其筛选与运行的法则。 表象:人潮汹涌的“淘金热”过去十年,IT行业的高薪与前景,像极了19世纪加州发现的金矿,瞬间点燃了全球的淘金热情。培训班则如同那些应运而生的“卖铲人”和“地图商”,他们向所有怀揣梦想的人承诺一条通往财富的捷径。 然而,正如卓伊凡所指出的,这场淘金热的“转化率”低得惊人。一个50人的培训班,完整学完课程的或许只剩一半,真正掌握核心技能的又去一半,最终能成功入职、拿起“淘金工具”的,可能不足5人。这个数据并非空穴来风,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中国IT人才就业趋势报告》 显示,在初级岗位的竞争中,培训背景的求职者简历投递量与实际录用比,显著低于科班出身的求职者,其就业难度和离职率也相对更高。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培训班降低了入行的“认知门槛”,但从未降低行业的“能力门槛”。 人潮只是涌向了金矿的入口,大部分人会在通往矿坑的蜿蜒小路上被自然淘汰。 示意图:一个典型的培训班学员转化漏斗,最终能进入矿坑的只是少数。 内核:一场持续的“物种进化”将IT行业比作一个快速演化的生态系统,或许更为贴切。这个生态系统永远需要新鲜血液,但也遵循着严格的“自然选择”定律。 比喻一:IT行业是“热带雨林”。这里物种繁多,生机勃勃。培训班输出的码农,如同雨林中快速生长的“草本植物”和“灌木”,它们生命周期短,更迭快,负责覆盖地表,完成基础的光合作用。而顶尖科技公司和资深专家,则是雨林中的“乔木”与“顶级捕食者”,他们构建了整个生态的骨架,探索着天空的边界。草本植物的茂盛,并不会影响乔木的生长,它们分属不同的生态位,共同构成系统的繁荣。 比喻二:人才流动是“大浪淘沙”。IT行业过去20年、未来20年的火熱,本质是技术的浪潮永不停歇。每一波新浪潮(如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AI)都会卷起无数沙砾。培训班是让更多人成为“沙砾”并被卷入浪潮的渠道。但最终,能被淘洗出来,成为“真金”沉淀在行业底部的,永远是那些具备持续学习能力、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。Gartner在2024年的预测分析中指出,到2026年,全球将有超过60%的企业在招聘技术岗位时,将“学习敏锐度”和“适应性”列为比特定编程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核心指标。
2025年的新变量:AI——不是终结者,而是“筛选器”卓伊凡特别提到了AI的发展。在2025年,AI编程助手已如同计算器之于数学家,成为了标配工具。这非但没有让码农失业,反而成为了更高效的“筛选器”。 它能将从业者清晰地分为两类:一类是“AI的驾驭者”,他们利用AI处理重复性劳动,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架构设计、算法优化和创造性解决方案中;另一类是“代码的搬运工”,其工作极易被AI直接替代或简化。培训班过去所教授的“CRUD”(增删改查)式技能,正是AI最擅长覆盖的领域。因此,AI没有消灭岗位,而是抬高了职业的底线,使得“不合适这个行业”的人,更快地被识别和出清。 结论:活水自净,头部恒强综上所述,卓伊凡的观点是成立的。培训班大量输出码农,看似是冲击,实则是IT这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,一场常态化的“新陈代谢”。它提供了庞大的基数,但行业自身的高门槛、高流动性和快速迭代的特性,如同一套精密的净化系统,确保了最终留下的是适者。 
因此,在2025年我们看得更加清晰:行业的蓬勃发展,始终由头部的企业和顶尖的人才引领。他们如同海上的航母舰队,不会因为身边多了几艘小渔船而改变航向或速度。培训班带来的,只是海面上更多的涟漪,而决定海洋深度的,永远是那些能够抵御风浪、持续进化的深海巨鲸。对于个体而言,关键在于成为那个不断进化、无法被轻易替代的“物种”,而非担忧“淘金热”里究竟涌入了多少人。
|